近期,我国华北黄淮地区夏玉米即将迎来收获高峰期,但气象预报中秋、国庆多阴雨又让南方不少销区“捏一把汗”。诚然,今年秋收前夕国内玉米价格出现的“翘尾”行情与区域库存偏低等因素有关,但华北黄淮夏玉米收获上市延迟、水分偏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下JCI将就三个重点区域进行分析解读。
一、河南:华北夏玉米收获“打头阵”,先旱后涝引人忧
今年7月华北夏玉米播种后,高温、干旱一度引发业内对于河南玉米因旱减产的担忧,直至8月7-10日,西北地区东南部至黄淮南部出现明显降雨天气才有效补充了土壤墒情,黄淮南部旱情解除。不过,从目前已收获地区来看,前期干旱依旧导致河南南部等地新季玉米存在玉米棒偏短等质量下降的情况。
同时,9月中下旬收获季,持续降雨引发的收割延迟及霉变风险引起业内关注。据悉,目前河南收玉米区域潮粮水分37%-38%,高于常年水平,饲料企业不得不使用烘干塔烘干,继而增加额外成本。截至发稿,河南中部新季玉米进厂价格仍高达2380-2400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降水不仅影响新季玉米收割进度,已收割的玉米因阴雨天气不宜晾晒,后期可能导致玉米黄曲霉毒素增加。从最新气象预报来看,10月1-4日黄淮西部南部降雨强度较大,对成熟作物机收和晾晒不利,类似情况也将出现在山东,参见下图。

二、东北:三省玉米零星收获,丰收预期较强
正如此前JCI撰文,由于今年东北玉米整体成熟度较高,收获时间有望较常年提前3-7天。上周以来,北方港口玉米集港量快速上升,锦州一港日汽运集港量可达到2-3万吨。不过,目前收获主要以黑龙江农垦和辽南地区为主,东北核心收获预计在国庆节期间展开。据近期产区考察的多支队伍反馈,今年东北玉米整体丰产是大概率事件,不少地区单产增加有望达到一成以上。
三、华东、华南:新陈交替“落差大”,国庆长假是个“坎儿”
与北方产区不同的是,目前华东、华南乃至西南等玉米主销区则面临着更大挑战。
诚然,多数粮商已开始预售国庆节乃至12月的新季玉米,且价格降幅明显,但9月底至10月中旬现货市场供应可能持续紧张。以下是长江口和珠三角玉米新陈交替期价的现货与预售价格情况对比(单位:元/吨)。
总之,由于前期库存水平偏低以及9月中下旬以来的持续降雨,中秋、国庆节可能成为南方多个销区玉米价格的“分水岭”。短期上述地区粮价可能继续高高在上,节前饲料备货可能加剧区域供应紧张的情况,但在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大获丰收的背景下,季节性回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来源:汇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