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您所在的位置:  ›  首 页  ›  粮食市场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分析

| 时间:2025-04-29 17:02| 字体大小:

本文分阶段描述了玉米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原因和影响玉米市场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玉米供给和需求影响价格,同时价格反作用于下一年度供需,国内外玉米市场存在着固有周期。同时,玉米下游的生猪养殖周期、国家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非同步波动,都会影响国内玉米价格,每个市场参与主体根据当时市场环境做出的最理性的决策,共同作用于玉米市场价格,改变国内玉米市场的固有周期,客观上又形成了以四年左右为周期的阶段性波动规律。

一、玉米市场存在周期性规律

(一)经济社会中周期客观存在

周期是指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周期性的波动变化。经济运行中比较常见的是库存周期,即当经济开始好转,需求上行时,企业的生产未及时跟进,导致库存下降,为“被动去库存”阶段;当企业看好后市,积极增加生产,则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库存增加后,需求不及预期导致库存被动增加,则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随后库存积压,企业缩减产量,则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主体根据自身面临的情况均做出最理性的决策,即当需求下降利润减少时削减产量,需求增加利润好转时增加产能,客观上形成了全行业库存的周期性波动。在玉米的产业链中,玉米生产和饲用需求端存在的比较典型的周期分别是“谷贱伤农”和“猪周期”,玉米加工业受库存周期支配,利润丰厚时扩大产能,利润下降时降低产能。玉米产业链各环节的周期相互嵌套,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运行存在客观的周期性规律。

(二)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市场存在周期,为平抑周期的影响,政府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在生产端,为防止“谷贱伤农”,国家在部分粮食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临储收购等政策。反之,为防止价格过度上涨,采取储备投放、增加进口等措施。针对“猪周期”的特点,政府建立了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指标的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虽然政策逆周期调节的目的是平抑周期波动,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做出的理性决策,但市场主体也会根据对政策的判断来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例如库存周期中,如果在“主动去库存”阶段政府刺激需求,市场主体“库存积压”化解,可能改“缩减产量”为“扩大产能”,一旦需求不及预期或者政策刺激效果减弱,可能会形成更大的“库存积压”。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并不能消除周期,但会改变周期固有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形成新的周期,市场周期性波动规律依然客观存在。

二、近16个年度国内玉米价格的周期性变化

从过去16个年度玉米价格变化的历史情况来看,大致可形成以四年左右为阶段的周期性规律,分别为2008/09-2011/12年度玉米价格上涨阶段,2012/13-2015/16年度价格下跌阶段,2016/17-2019/20年度价格上涨阶段,2020/21-2023/24价格下跌阶段。

(一)2008/09-2011/12年度玉米价格涨幅明显,产量大幅提高

2008/09年度伊始,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导致国际市场终端需求明显下降。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08 年秋粮上市之际,我国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08/09-2011/12年度,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连续上调,从1500/吨左右上调至2000/吨左右,涨幅超过30%。随着临储收购价格的提高,国内玉米价格底部逐年抬升,市场价格震荡走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12年度东北产区玉米平均价格为2232/吨,比2008/09年度的1494/吨上涨了738/吨,涨幅49.4%。价格上涨激发了国内玉米生产积极性,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2008/09-2011/12年度,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从3098万公顷增加至3676.7万公顷,累计增加578.7万公顷,增幅18.7%。玉米产量从17212万吨增加至21132万吨,累计增加3920万吨,增幅22.8%

(二)2012/13-2015/1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继续增加,国际粮价下跌倒逼国内政策调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

2012/13-2015/16年度,国内继续执行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有力支撑,玉米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需求端,经历过去几年价格的连续上涨,国家为适度控制玉米价格涨幅,出台了一系列玉米深加工调控政策,限制国内玉米工业消费数量。进口端,同期国际粮价高位回落,造成国内外价差持续处于高位,进口利润丰厚刺激进口大幅增加,形成了“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三高叠加的局面。2012/13-2015/16年度,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从3911万公顷增加至4497万公顷,累计增加586万公顷,增幅15%;玉米产量从22956万吨增加至26499万吨,累计增加3543万吨,增幅15.4%。与此同时,国内玉米及替代品(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进口量从552万吨最高增加至4055万吨。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按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国内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5/16年度东北产区玉米平均价格为1777/吨,比2012/13年度的2188/吨下跌411/吨,跌幅18.8%

(三)2016/17-2020/21年度国内玉米需求大幅增加,供需关系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产需出现缺口确保玉米库存顺利消化

2016/17-2020/21年度,国家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可总结为“降产量、增需求、挡进口、去库存”。降产量方面,2015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增需求方面,2017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废止《关于玉米深加工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通知;同年9月,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同时,2017-2018年连续两年东北三省一区陆续出台了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补贴政策,补贴金额在100-300/吨不等。挡进口方面,2017年和2018年分别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产品、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进口量明显下降甚至停滞。国内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最低降至1368万吨,比2014/15年度高点下降2687万吨,降幅66.3%。而去库存方面,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扩张,工业消费从5500万吨最高增加至8000万吨,国内玉米从供给过剩转为产不足需,为玉米库存消化创造了条件,四个年度累计消化玉米库存超过2亿吨。

(四)2020/21-2023/24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转为显性,进口大幅增加,国内外粮价呈现高位回落走势

2020年临储玉米库存消化完毕,而国内饲料粮需求继续增加,深加工产能维持高位,国内玉米缺口从隐性转为显性,玉米价格明显上涨,面积和产量持续提高,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大幅增加。2020/21-2023/24年度,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从4126万公顷增加至4422万公顷,增幅7.2%;玉米产量从26067万吨提高至28884万吨,增幅10.8%。国内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最高达到5553万吨。进口量大幅增加后,国内外价格联动也更加显著。2016-2019年和2020-2023年两个时间段国内DCE和国际CBOT玉米期货价格相关性分别为13%68%20222月下旬乌克兰危机爆发,国际玉米价格创近十年最高,带动国内玉米价格也跟随上涨,国内DCE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最高达到3046/吨,为历史最高。2023年开始,国际玉米价格大幅回落近50%,国内玉米价格跟随走低。20249月国内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回落至2200/吨以下,比2022年高点下降30%左右。

三、影响玉米市场周期的主要因素

(一)生猪养殖周期带来玉米需求波动

玉米是主要的饲料原料,饲用需求约占玉米总需求的65%左右,而猪饲料产量约占全国饲料产量的45%左右,因此生猪存栏和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玉米需求的变化。从过去生猪市场情况看,一直经历着“猪价上涨—产能增加—供应增加—猪价下跌—产能淘汰—供应减少—猪价上涨”的周期循环。由于生猪生产具有固定的生长周期,例如从母猪产能增加至猪肉供应增加需经历14个月左右的生长期,从产能淘汰至猪肉供应下降需经历10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一轮完整的生猪价格上涨和下跌周期大约在4年左右。当猪价上涨养殖利润高企时,产能增加补栏积极,会促进饲料消费增加,反之存栏减少也带来饲料消费下降。

(二)国际粮价波动周期

国外的农产品市场没有统一的调控管理,因此可当成纯市场化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因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周期属性,存在“价格上涨—收益增加—增加生产—价格下跌—收益下降—减少生产—价格上涨”的周期循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因此外国粮价的周期波动能够通过贸易、预期等多种途径传导国内,明显影响国内粮价。一方面,当外国玉米价格上涨时,进口玉米成本增加,比价关系带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另一方面,进口玉米价格上涨后会形成较强的看涨预期,进一步带动玉米价格上涨。反之,当国际玉米价格下降时,会导致国内外价差扩大,进口利润高企,刺激进口量增加,导致国内玉米价格下跌。

(三)政策逆周期调控

当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或下跌时,为维持国内玉米市场平稳运行,国家会采取逆周期调控政策来平抑市场波动,能够明显改变国内玉米市场周期波动的节奏。当玉米价格下跌时,国家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采取增加政策性储备收购、补贴下游需求等方式,减弱或扭转玉米价格下跌势头。例如2008年开始出台的临储收购、2016-2018年深加工企业加工补贴等措施。反之,当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时,国家采取政策性库存投放、限制下游消费企业扩产等措施,控制玉米价格涨幅。例如2011-2012年限制深加工发展、2020年开始限制燃料乙醇发展、增加进口等措施。政策调控能够明显改变市场供需结构和市场预期,扭转市场价格运行方向。但政策调控较难做到“力度刚好”,有时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效果,在下跌的时候执行的逆周期措施可能会成为未来上涨周期的主要利多因素,反之上涨周期中出台的政策也可能成为下跌周期中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

(四)市场预期变化放大价格波动幅度

玉米从农民售粮到加工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收购、仓储和物流等多个环节,贸易企业和终端企业存粮是市场化购销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存粮需求受市场预期影响变化大。当市场存在一致性看涨预期时,用粮企业采购除满足刚性加工需求外,还会主动增加远期库存,贸易企业也积极收粮存粮。玉米市场增加1个月用量的库存则代表短期能够增加2500万吨左右的短期需求。看涨后市的预期越强,存粮需求就越多,进而市场呈现“越涨越收、越收越涨”的牛市特征。反之,当市场存在一致性看跌预期时,企业则压减库存,贸易企业也减少存粮,降低1个月用量的存粮需求则相当于减少2500万吨左右的需求,进而导致市场出现短期供大于求,呈现出“越跌越不收、越不收越跌”的熊市特征。因此,同样的年度供需在不同的市场预期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阶段性供需失衡,进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

(五)不利天气和突发事件影响

农业生产仍属于“看天吃饭”的行业,天气情况直接决定产量形势,因此不利天气直接影响市场行情。天气现象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出现,会造成赤道附近地区降雨或干旱,影响当地粮食生产。“拉尼娜”年,一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降水增多;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非洲中部、美国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玉米主产国中美国、阿根廷减产概率大,而巴西、印度增产概率大。“厄尔尼诺”年情形与之相反,美国、阿根廷增产概率大,而巴西、印度减产概率大。除天气因素外,国际突发事件也容易造成粮价的异常波动,如2022年的俄乌冲突,造成国际小麦价格创历史新高、国际玉米价格创近十年最高;2023年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导致国际大米出口价格创近十五年新高。

(六)多周期嵌套催生大的行情变化

粮食市场价格变化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不同因素作用方向相反,价格一般较为平稳。当多周期共振,不同因素作用于同一方向时,往往会产生大的价格波动。例如2015/16年度,国际粮价下行周期中,国内调控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同时生猪养殖处于下行周期,造成国内玉米价格短期快速下跌;2019/20年度,生猪养殖利润处于高位,不利天气影响国内玉米生产,国内去库存周期结束,需求大量释放,多因素叠加造成较强的看涨预期,玉米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国内外玉米均大幅增产,国际玉米价格开始明显回落,叠加国内生猪养殖利润低迷,国内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大幅走低。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 分享到: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6号新时代商务中心35楼 邮政编码:430064

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0397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60号

 

  • 官方微信

  • 抖音
扫描二维码下载iphone版客户端